【淨零排放懶人包】一起淨零!

隨著科技的進步,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越大,2010至2019年是人類溫室氣體累積排放最高的10年,極端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,這些危害衝擊到了能源、水資源與糧食安全,全球已超過130個國家宣布「淨零排放」措施,蔡總統更於2021年4月22日「世界地球日」宣示,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,也是臺灣的目標。

淨零排放不是不排放,而是讓溫室氣體排放量淨值為零!也就是將現階段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透過強化現行法規與相關減排措施、碳匯及負碳等技術,建構減碳總體環境,推動從產業端到消費端全面邁向淨零願景。

2023年進口至歐盟部分產品需課徵碳關稅,以平衡環境永續及商業發展。台灣以出口導向、仰賴國際貿易,去年出口總值達4,465億美元,隨著國際研擬碳關稅機制,未來出口的產品將面臨「碳成本」的問題。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,我國持續發展綠能產業,並透過修法將淨零排放納入2050願景,透過政策工具、資源投入協助業者低碳轉型,同時展開政府與民間對話規劃減碳路徑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
2022年3月由國發會、環保署、經濟部、科技部、交通部、內政部及相關部會共同提出「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」,就環境端、產業端、消費端等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,落實淨零轉型目標,如:協助企業轉型低碳商模、建構綠色生活、推動綠色消費等等,預期將強勢帶動一波新的經濟成長。
此外,為協助我國以出口導向的產業因應國際淨零排放、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及綠色供應鏈減碳潮流衍生的減碳要求,經濟部採先大後小、以大帶小的模式,透過辦理講習訓練、建立碳盤查計算器、輔導碳盤查/碳盤查、分析減碳熱點擴散至供應商、並媒合專家導入技術減碳,協助產業逐步建構碳盤查並跨出減碳的第一步。
落實公民參與方面,同樣也透過積極轉化「淨零轉型」衝突為機會的社會工程,協調各方利害關係人加速建立支持體系與推動公私協力,銜接從能源轉型、產業轉型、生活轉型到帶動社會轉型,投入全民對話、低碳飲食、低碳運輸、淨零循環建築等重大民生議題。
資料來源 :社會創新平台
詳細新聞內容:https://si.taiwan.gov.tw/Home/citizensSay/view/1288
圖片來源:社會創新平台